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聖人所學、所教之內容

圖片
 20221114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一六三)根本分別品分別六處經第二 應當要體會 1.六根處 2.六受(更樂) 3.十八意行--六根X喜憂捨 4.三十六刀--六根X喜憂捨X著與無欲 於中斷彼成就 以上體會後,要斷捨離 無量說法的體會在三意止 以上就是聖人所習 而所謂的無上調御士所調御的就是這六處經事 喜憂捨  依無欲,取法、依住 依著的話,就要滅著、除著、吐盡乾淨,如是斷著 安於何處的平靜 如果平靜是安於色聲香味觸 這種平靜是無量更樂,若干更樂 如果平靜是安於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 這種平靜是是一更樂,不若干樂 如果弟子不受教 也不會因此而憂慼 如果弟子受教 也不會因此而歡喜 無論弟子學習態度及成果 世尊不因此而憂慼或歡喜 聖人所習己,眾可教者,因此故說 調御士 第一方:色觀色 第二方:內無色想,外觀色 第三方:淨解脫身觸成就遊 第四方: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 第五方: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 第六方: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 第七方: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 第八方: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盡身觸成就遊,慧觀漏盡斷智 第三方:淨解脫——身觸成就遊 第八方:想知滅盡—身觸成就遊 慧觀漏盡斷智 用智慧觀各種煩惱、滅斷的智慧

半年讀經回顧2022六月

圖片
 20220630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九九)因品苦陰經第三 (一〇〇)因品苦陰經第四 半年讀了中阿含100經,有一搭沒一搭的讀, 算多嗎?不算多, 少嗎?也不少, 181天念了100經,平均2天念一經,也算是常的了。 有常,才能讓自己前進, 有常,才能讓自己思索, 中阿含總共60卷222經,算是一半了, 接下來半年,認真的讀完剩下的122經。 十二因緣法的重點 要了解其相倚性、因緣而生、苦集,而不必執著這十二個的先後順序。 十二因緣是古印度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下對於佛教關於因緣名相的整理,以破除婆羅門教吠陀的造物主的常見。 「所有事物都是相倚而生、因緣而生的」

因緣法的緣,是什麼意思?

圖片
 十二因緣法是世尊在菩提樹下所悟的道,然而翻譯成中文後,一方面晉朝時的用語,一方面譯者的文筆及今天閱讀者的中文素養,常常卡在某些字詞,繞來繞去,不得甚解,例如因緣法中的"緣"這個字。 因緣法的緣,例如:受緣愛 這個緣的意思是:前者是後者的條件,但不一定會直接產生後者,但沒有了前者,後者就不會產生,我們舉例來說明。 我們知道植物成長的三要素:陽光、空氣、水,但,有陽光、空氣、水,並不會直接有植物,要有種子才會長成植物;然而,種子在陽光空氣水的適當環境,就會成長。 我們可以說:水緣植物,但絕對不是水生植物,反過來,沒有水,種子就不發芽,也不會成長成植物。 所以說十二因緣法中的緣,是條件、環境的意思。 然而,世尊開示這十二因緣法,最重要是闡明世間萬事萬物是相依而生滅,要我們看清無常是本質,不要再執取各種色聲香味觸法,最後,連自我也要放掉,如此才能離苦得樂,趨向涅槃。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好人緣的修行方法

圖片
 在團體中如何獲得好人緣呢? 在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八九)穢品比丘請經第三 大目連尊者直指核心 好人緣的方法:不戾語 戾語法就是:有惡欲、念欲者 有惡欲、念欲,就會導致各種脫軌行為,如: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同時也會失去親近善知識教導的機會,而遠離解脫之道。 所以,在團體中要自我反省檢討,時時觀察自我是否不戾語?是否有惡欲、念欲?這也是念住的修行之一。 而在次一經(九〇)中阿含穢品知法經第四,周那尊者則提醒比丘們: 修行,莫自欺欺人 有沒有貪欲,自己最清楚,不是宣稱沒有就會沒有,對於清淨修行者而言,是很清楚的。 參考經文連結: (八九)穢品比丘請經第三 (九〇)中阿含穢品知法經第四

修行與作菜

圖片
 想於現世得究竟智,或者至少阿那含果,世尊在中阿含長壽王品郁伽支羅經第五(76),向一位比丘開示學習方法: 首先是四念處的學習,而四念處是一棒接一棒的學習:身、受、心、法 學習內容則是 1.觀內法如法 2.觀外法如法 3.觀內外法如法 態度是:行極精勤 方法是: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離慳貪,意無憂慼。 要做到去時、來時當善修習,住時、坐時、臥時、眠時、覺時、眠覺時亦當修習。意即時時刻刻都在四念處的觀察中 學習階段 有覺有觀定,無覺少觀定,無覺無觀定 學習成果的檢定是: 喜共俱定 樂共俱定 定共俱定 捨共俱定 世尊說: 若汝修習此定極善修者, 汝於二果必得其一, 或於現世得究竟智, 或復有餘得阿那含。 心得:修行與作菜 學習階段及學習成果很容易想到七覺支,其實是一種學習階段,就像烹飪作菜,一開始看著食譜,一步一步的照表操課,多少調味料、多久時間,都計算得精準,這時就是有覺有觀。 而第二次、第三次...,隨著作菜的經驗慢慢豐富,漸漸的不用一直盯著食譜來做菜,偶爾忘了步驟或者調味品時,再翻翻食譜,這就是無覺少觀定。 最後,這道菜熟練後,上爐台就開始切、開始炒,對於步驟順序、調味料的拿揑,完全了然於胸,此時就是無覺無觀。 而對於後面的喜、樂、定、捨的學習成果檢定,一樣用作菜做為譬諭。 剛開始學作菜,成功炒好第一盤菜,那種成就感簡直爆棚,這就是喜。 然後,隨著第二次、第三次...慢慢的作菜經驗豐富後,會有成就感,但不會爆棚,而是自信充足的快樂。 對於定與捨,則是以作菜為職責或工作後的態度,每次作菜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總是會有各種突然狀況,鹽少了、菜少了...等等,而定就是不會為這些突然狀況而打亂了節奏,仍然可以平心靜心的把菜做好,更不會因此而起各種情緒、破口大罵...等,這就是捨。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則是成為一位廚師到開餐館的過程。 在職場上,總有波折,以餐館來說,從廚師間的相處、前場經理、到菜販、供應商,多多少少總有意見不同時候。而開餐館總有奧客,此時要修的是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用烹飪作菜--從廚師到開餐館,來譬諭修行過程,或許不是那麼恰當,只是要還原:修行在生活中的經驗,可以感知、可以理解,進而可以掌握,而不是一直在玄之又玄的文字中打滾,忘了修行的本意,希望大家能早登彼岸。 參考經

勸架?好勸嗎?

圖片
 中阿含經卷第十七 (七二)長壽王品天經第一經 拘舍彌的比丘眾罵來罵去,彼此互嗆, 世尊向他們說法 「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 然後再舉長壽王的故事給他們聽, 碎身至斷命,奪象牛馬財,破國滅亡盡,彼猶故和解。 況汝小言罵,不能制和合,若不思真義,怨結焉得息。 然而他們卻不領教,還回嗆說: 「世尊法王今且住也,彼道說我,我那得不道說彼。」 感想: 連世尊勸架都未必有成,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來,世上勸架本非易事,唯有自己守住身口意三行。 這一經再對照聖經的(提摩太後書2章14節): 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 言語爭辯真是教團中最常見之事,也最容易破壞教團的和睦,在聖經提摩太後書2章15節提出方法: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 這方法跟本經(長壽王品天經第一經)後面提到,世尊避走婆羅樓羅村,遇見婆咎尊者獨自修行,精勤行道,志行常定,住道品法,而常安隱。很有異曲同工之妙。 守住身口意三行,真修行 參考經文: 中阿含經卷第十七 (七二)長壽王品天經第一經

刀兵刧後的五倫發展

圖片
中阿含經卷第十五 (七〇)王相應品轉輪王經第六 這一經主要說:社會福利國家,人民安康樂業,但令我更有感的是"七日刀兵劫"人壽十歲,及後面的發展。這大段讓我理解到中國人提的五倫綱常。 故事一開始,有智者在刀兵刧來臨時,躲進山裏,避免械鬥。等刀兵刧過後,出來放風,剛好遇到也是來避難的人,此時,是戰是和?取決於雙方的智慧,由於雙方都是厭惡暴力才來避難,於是雙方很快議和,你我不犯,離斷殺,因此兵災消弭,人壽自然增長。 接下來,世尊描述這個社會發展:離斷不與取、離斷邪婬、離斷妄言、離斷兩舌、離斷麤言、離斷綺語、離斷貪嫉、離斷瞋恚、離斷邪見、離斷非法欲、惡貪、行邪法。 離不與取,是所有權的概念,試想在遠古採集時代,果樹是誰先採、誰先有,果子成熟採摘沒有問題,如果有一位比較有心機的,看看樹上的果子明天就會熟了,於是今天先採下來放,明天就可以吃,另一個人看了,有樣學樣,採了後天的果子,依此下去,不成熟的果子被摘完,自然會打架,又會有傷亡,因此,建立大家都能遵守的所有權概念,大家都有飯吃。 從這來看,有所有權的概念才有偷盜的概念,沒有所有權就沒有偷盜,但因為有所有權的確立,物質豐富當可生養,故人壽增長。 斷邪婬,像不像周公制定婚姻嫁娶制度? 定義好夫妻關係,有其權利與義務,防範其他們侵犯所有權,也因為夫妻關係確定後,父子關係也得以確定,繼承權也被確定。而繼承權的確定,也確認了兄弟關係 從這裏,我們看中國古人說的 五倫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君臣關係是社會契約論,這個社群生存法則的遵循,就是一開始大家講好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約定。 朋友關係則是勞動互助合作後,產出所得權利關係,才有可能分工合作,社群才可能壯大。而朋友關係核心是信義,所以要離斷妄言、兩舌、粗言,妄言、兩舌、粗言會破壞合作關係。 離貪嫉、離瞋恚、離邪見, 然故有非法欲、惡貪、行邪法。 這是文明修養的層次,同時也是邁向福利社會,唯有互相扶持,社群才有辦法渡過各種生存挑戰 五倫 君臣有義:別叫我我去死,別搶我的羊,你領導有方,我們自然會請你吃烤全羊(義的象形文字就是我的羊) 夫婦有別:是別人的老婆、老公別去碰,碰了對這個社群會造成動盪不安 父子有親:是你兒子就得養,是我爸的財產就是我來繼承 長幼有序:吃飯輪著來,長得個頭大別全端走。 朋友有信:一起打獵一起分,別獨吞,那會沒朋友 中國的五倫,不是後來

從物理學家到阿羅漢

圖片
 在學佛的路上,證果是終極目標,然而對於四雙八輩的定義與理解,隨著時代演進、各宗門派的解釋,越來越難令人理解,同時深深覺得今生解脫無望,要有三大阿僧祗劫才得以解脫。 近日讀一本書: 聽聞即解脫 得法眼淨,轉凡成聖之道 (張雲凱  著,大千出版社) 這本書以經註經,以四部阿含經與四部尼科耶為中心,去還原世尊時代的得法眼淨即是證得初果。 拜讀後,深獲啟發,對於今世有所成就也充滿希望,燃起更精進的動力。 以下為個人之心得分享,以物理學家來理解證道、證果。 我們在媒體上常見的物理學者、或物理學家,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物理學家是指受物理學訓練、並以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科學家。研究範疇可細至構成一般物質的微細粒子,大至宇宙的整體,不同的範圍都會有相對的專家。 為方便討論,我們姑且稱擁有博士學位為物理學家,那麼,成為物理學家前必然有碩士、學士、高中等學程。 我們可以用物理學家來譬喻理解四雙八輩的解脫道。那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初果須陀洹:高中 二果斯陀含:學士 三果阿那含:碩士 四果阿羅漢:博士 十地菩薩則如同有助教、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座教授、特聘教授、院士...等等。 轉輪王則如同中央研究院院長 而佛、如來,則如同牛頓、愛因斯坦...等,開宗立派的偉大物理學宗師。 轉輪王可以很多,甚至每一代都有,阿羅漢也很多,但是要出現一位牛頓、愛因斯坦等級的物理學家,則是百年難遇,如同如來一樣稀有。 再從這裏延伸出去,我們可以這樣子理解: 學會某一偉大學者的觀點方法,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稱之為:對這個方法觀點的掌握理解,用佛學詞典就是"法眼淨"。 對一位高中生而言,他可能理解愛因斯坦、海森堡、牛頓、法拉第...等物理學知識與原理,但,並沒有高等微積分及其他計算、驗證的能力,我們會稱之為"慧解脫",所以: 理解物理原理:慧解脫 計算方程式能力:定力 而他因為理解掌握了當代物理學知識,對於媒體上、生活上的似是而非的物理知識,擁有的判斷能力,就如同經文上說的: 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 相對的,也有計算能力很強的,如數學家,但是,他們就不是物理學家,他們並不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而是專注於數、數據、邏輯、集合、結構 (數學)、空間、變化。 就如同世尊在世時,很多外道有很高的禪定功力,但沒有究竟解脫。(這裏強調,沒有貶低數

在家人,那種行為比較好?

圖片
 在家人,那種行為比較好? 是常行布施? 或努力賺大錢?再來佈施? "居士在家何者為勝? 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儀,入家受食耶?為朝朝利益百千萬倍乎?" 這個大哉問,很多人會如此想: 等我賺到多少錢,我就來大發慈悲、大行佈施、做慈善事業。 阿那律陀尊者,他以「天眼第一」聞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在一次比丘聚會中,就以自己本身過去世的經驗,分享給眾比丘。 他說:在過去世時,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村落,時逢饑荒,他因一念慈心,佈施一缽食物給一位出家人,他不知道這是一位戒行清淨的辟支佛,結果獲得"七反生天,得為天王,七反生人,復為人王。"的大福報。 世尊聽聞後,分享未來世的說法,結果底下有一位阿夷哆尊者,求來世成為轉輪聖王而解脫,被佛陀所呵斥,因為今生就可求解脫,何必為了成為轉輪聖王而多了這些生死。彌勒尊者則發願成佛,利益眾生,因此雖然多了一生,但被佛陀所讚許。 當以成就解脫想 不以求未來福報而修行 當以未來承擔想 不以未來福報而修行 經文連結 中阿含經卷第十三 (六六)王相應品說本經第二

相對論到法眼淨

圖片
學會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觀點 談法眼淨 相對論看似是一個很深奧的物理理論,但是在我們的身邊可謂是無處不在,從很高端科技的原子彈、發射線治療、粒子加速器、到很普遍手機上的GPS,都需要藉助於相對論效應。 相對論修正了牛頓以來對空間、時間、引力及運動規律永恆不變的看法,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對物理學、天文學等方面有莫大貢獻。 當一個人還沒接觸相對論時,在思索時間、空間與能量問題,可能有各種猜想與假說,也有種種自己的觀察,更不乏旁人的見解。 在相對論提出以前,人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各自獨立的絕對的存在,自伽利略時代以來這種絕對時空的觀念就開始建立,牛頓創立的牛頓古典力學和古典運動學就是在絕對時空觀的基礎上創立。 但是,一但他接觸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仔細看看相關研究,他就會明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概念,它認為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而絕對的是一個它們的整體——時空,在時空中運動的觀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參照系,可以定義「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即對四維時空做「3+1分解」),而不同的觀者所定義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是不同的。 是的,當他學會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於時空這個問題,就是 "遠塵離垢"(放棄其他對時空的猜想假設), "諸法法眼生"(學會用相對論中的時空觀去理解世界) 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 見法:用這個法來看世物, 得法:觀察而有驗證心領神會 覺白淨法:心領神會掌握這個方法 斷疑度惑:對世間的存在及解脫不再有疑惑。 所以,得法眼淨 就是學會佛陀看待事物方法 不為其它方法所迷惑 也因為確信了這個方法 自然升起四不壞信 自然邁向解脫之道 這就是預流果及初果的證道了

當想三分顏色開染房之前的學習

圖片
 當想三分顏色開染房 出師之前的學習 1.要有人教 良好的學習對像,好師父、好同學 2.要學會基本規矩 有基本的操作方法及規矩,作業規矩是戒,是防範受傷害的準則 3.要有知識體系 學習理論與方法 4.要練習實作 不斷練習、再練習 5.要應用熟嫻於心 能獨立作業、解決問題、理解問題的本源作用原理 有這五個方法後,要修習四法 1.斷欲 2.斷恚 3.斷亂念 4.斷我慢 前面五個方法是知識體系的建立, 後面四項是態度的建立 知識完備、態度良好 就可以出師了 這跟職場上的學習很像 原經文 中阿含經卷第十 (五六)習相應品彌醯經第十五 (五七)習相應品即為比丘說經第十六 想要讓心解脫成熟的方法 1.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 2.受持學戒 3.說聖有義 4.精進 5.修行智慧觀興衰法 1.修惡露令斷欲 2.修慈令斷恚 3.修出入息令斷亂念 4.修無常想令斷我慢 =============== 工商服務 玫瑰紅棗舒福茶 玫瑰園中綻放著朵朵嬌嫩花蕊,紅棗的溫潤、香茅的清新。茶葉舒展開來,渲入紅龍果的自然紅,蘋果提升了茶香的質感。花果中多種天然維生素,促進新陳代謝、緩緩調整體質。 前味:蘋果的甜香 中味:紅棗、甜菊、香茅的清甜 後味:蜜香紅茶的餘韻 https://www.naturepower.com.tw/products/rose-tea

學好及變壞的過程

圖片
 當比丘不尊重、不順從、在同梵行者中行為異類時,『他將完成增上行儀法。』這是不可能的;在團體中的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不尊重他人,不可能獲得他人尊重;如果有正知見的人,心與慈俱,對他人會給予尊重、隨順團體,謙和而獲得他人的尊重。 因為在團體中謙和,才有可能學法護諸根;如果一直格格不入,光是對抗這些情緒起伏都沒時間了,怎麼會有精力學法護諸根(諸根起伏大,降伏費勁)。 而我們對無明的起始點不知道,也無需費勁去思索探究,但是我們可以觀察現世無明執取的過程,從中破解無明執取。 學壞的過程 親近惡人、感染惡知識、學會惡法、生不信、不正思惟、不正念、不正智、然後不護諸根、產生三惡行、五蓋、無明、便具有愛(執取) 變好的過程 親近善人、獲得善知識、得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便具護諸根、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便具明、解脫。 恭敬善觀、具威儀、學法、(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涅槃 戒: 恭敬善觀、具威儀、學法、護諸根、護戒 定: 不悔、歡悅、喜、止、樂、定 慧: 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參考經文: 中阿含經卷第十 (四九)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 (五〇)習相應品恭敬經第九 (五一)習相應品本際經第十 =============== 工商服務 蜜香茂谷柑紅茶 沖入85度C熱水,茶葉與果物緩緩舒展開來,散發著屬於清晨的輕透甘美,生津止渴。添加枸杞,幫助3C使用過多的你,清新晶亮。一天的好精神,就從這杯蜜香茂谷柑紅茶開始。 前味:柑橘的果香四溢 中味:薄荷、香茅的清甜 後味:蜜香紅茶的回甘 https://www.naturepower.com.tw/products/orange-tea

南傳的修行次第

圖片
 有念與正知,才有慚愧 有慚愧,才有六根的自制 有六根的自制,才有戒 有戒,才能生定 有定,才能如實智見 有如實智見,才會厭與離貪 有厭與離貪,才會產生解脫智見 解脫智見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解放的理解與眼光」 (the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liberation ) 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 「釋放的理解與眼光」 (the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deliverance)

打坐度姑怎麼辦?

圖片
 有一次大目犍連打坐時不小心打瞌睡了,世尊以神通直接到他面前,傳授了對治瞌睡蟲的循序漸次方法。 1.發現打瞌睡時 不要在意或苛責自己在打瞌睡,而是清楚明白自己在瞌睡 2.仍然愛睏 依法尋伺察覺這個愛睏的心,觀察著它 3.仍然愛睏 那麼就背誦經典 4.仍然愛睏 拉耳朵,以手摩擦四肢 5.仍然愛睏 起來,用水洗臉,看看遠方,活動一下 6.回來坐好仍然愛睏 那麼請觀想光明(作意光明想) 7.仍然愛睏 起來經行吧 8.仍然愛睏 那麼就睡吧,具念、正知的睡 重點在睡醒之後 自己要清楚明白,不貪享睡眠、橫臥之樂,要具念正知的迅速起來 起來盥洗後,前往世俗化綠時,心態上要不驕傲、自大,不要去跟人家八卦,聊些無意義的事,不要去湊熱鬧,老是喜歡往人多的地方鑽。 要秉持著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以究竟涅槃為目的,以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 如此,才能夠有清淨梵行 這段經文把睡醒後的行動方案,列在對治瞌睡蟲後,主要是提醒,根本對治法在於不要太多外務,耗散精力,以致打座時瞌睡蟲找上門。 連大阿羅漢目鍵連尊者都會上座打瞌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打瞌睡時真是不要太苛責自已,一直苛責就容易讓心情噪動,而失去了寧靜的心。 經文參考連結 增支部7集61經/瞌睡經 =============== 工商服務 原味綜合|隨手包堅果便利箱 (每箱30包入) 每一包都有🌰整顆的夏威夷果🌰,搭配杏仁、腰果、核桃組成🏆原味綜合堅果隨手包,富含好的油脂👍,還有各種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份量幫你調整好,每天吃一包,吃得好也吃得巧! https://www.naturepower.com.tw/products/nuts-1-2-1-1

善觀的思辨

圖片
 (四九)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 經文開頭就是 恭敬、善觀、敬重諸梵行人 恭敬容易理解,敬重也知道是什麼意思,然而,善觀,則是要繞一下詞句。 善,可以是很厲害、很拿手的意思,比較接近於擅長的擅。 善,也可以是良善、好的意思。 善觀,是用善的去觀,而不是很厲害的去觀察。 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很仔細、很仔細的觀察一塊玉也好、畫作也好、其他作品也好,那麼要挑毛病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很容易把缺點放大、再放大。 一樣的,如果有人很仔細觀察另一個人,那麼就很容易進入只看缺點的狀況,而且容易把缺點放大,甚至覺得這傢伙很不堪、很壞。 佛法,是要我們長養慈心、去除嗔心, 善觀,不是善於觀察 而是用善的一面來觀察 恭敬,是恭的敬,而不是害怕的敬而遠之 對諸梵行人,學習其優點而不是缺點 見賢思齊而不苛責 因為慈心才能見賢思齊 苛責便生嗔心 這就非法了。 所以, 恭敬、善觀、敬重諸梵行人 自己才會往解脫道前進 經文參考: (四九)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 =============== 工商服務 蘋果洛神烏龍茶 沖一杯蘋果洛神烏龍茶,為自己打氣,午後的陪伴,更特別的是加入木瓜,清爽潤喉之際,也讓女孩們能攝取多種維生素與酵素,喚醒青春容顏,綻放自然蘋果光。 前味:蘋果的芬芳漫漫 中味:甜菊的清甜、洛神的微酸、木瓜的甘香 後味:烏龍茶的溫潤 https://www.naturepower.com.tw/products/apple-luoshen-oolong-tea

大拘絺羅經的十七問

圖片
 這是透過舍利子尊者向大拘絺羅尊者請益的問答集,這一經值得觀注的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為什麼這樣問,而大拘絺羅尊者回答的結構,十七個問題層層迭進,直指核心,也是修行的法次法向。 一開始,舍利子尊者問:有沒有這樣的狀況,比丘知道、認知某件事後,就能揳入正法呢? 第一問: 知不善:身口意行的惡行是不善 知不善根:貪恚癡為不善根 清楚能分辨身、口、意不善行,同時明白這些不善行的根結在貪恚癡,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進入正見正法中。 第二問: 清楚知道那些是身口意的妙善行,而且知道這些妙善行是來自無貪、無恚、無癡。 第三問: 知食如真:四食,摶食、更樂食、意思食、識食 知食習:因愛便有食 知食減:愛滅食便滅 知食減道:八支聖道 第四問: 知漏如真: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知漏習:因無明便有漏 知漏滅:無明滅,漏便滅 知漏滅道:八支聖道 第五問: 知苦如真:五盛陰苦 知苦習:十二因緣 知苦滅:十二因緣 知苦滅道:八聖道 第六問: 知老死如真:觀察老死現象 知老死習:有生就有老死 知老死滅:沒有生就沒有老死 知老死滅道如真 第七問: 知生如真:興起五陰便有命根 知生習:因有,便有生 知生滅:有滅,生便滅 知生滅道如真 第八問: 知有如真:欲有、色有、無色有 知有習:因受便有有 知有滅:受滅有便滅 知有滅道如真 第九問: 知受如真:欲受、戒受、見受、我受 知受習:因愛便有受 知受滅:愛滅,受便滅 知受滅道如真 第十問: 知愛如真:欲愛、色愛、無色愛 知愛習:因覺便有愛 知愛滅:覺滅,愛便滅 知愛滅道 第十一問: 知覺如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 知覺習:因更樂,便有覺 知覺滅:更樂滅,覺便滅 知覺滅道 第十二問 知更樂如真:三更樂,樂更樂、苦更樂、不苦不樂更樂 知樂習:因六處,便有更樂 知樂滅:六處滅,更樂滅 知樂滅道 第十三問 知六處如真:眼耳鼻舌身意 知六處習:因名色,便有六處 知六處滅:名色滅,六處便滅 知六處滅道 第十四問 知名色如真:   知名:四非色陰為名   知色:四大及四大造 知名色習:因識更有名色 知名色滅:識滅,名色便滅 知名色滅道如真 第十五問 知識如真: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知識習:因行,便有識 知識滅:行滅,識便滅 知識滅道如真 第十六問 知行如真:三行,身口意 知行習:因無明便有行 知行滅:無明滅,行便滅 知行滅道如真 第十七問 若有比丘無明已盡、明已生,復

讀經筆記:自知不受後有

圖片
 中阿含經卷第五 (二三)舍梨子相應品智經第三 用什麼語句呈現意義是這一經的重點 舍利弗尊者表達解脫義,但並沒有用世尊的定型句來複誦說。 而黑齒比丘則用定型句來跟世尊告狀。 世尊召喚舍利弗後詢問是否說了定型句,舍利弗回答,我不是用這些句子回答。 世尊再三問,舍利弗一樣回答沒說這些句子。 世尊厲害的地方,就此轉念,轉問:舍利弗,那麼你是怎麼說明:我生己盡、梵行己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後有。 舍利弗則回答:凡出生的因緣被減盡,自己清楚這因緣己盡...。 世尊從這再一一溯源詢問舍利弗,解脫之義,舍利弗則一一如實回答。 最後舍利弗說:世尊如果用不同詞句問我此義,我也會用不同詞句回答。 這一經重點表明: 真實瞭解義理,並不拘泥於用什麼詞句來說明,核心概念掌握住後,只有表達的詞句不同而己。 學佛得解脫,別拘泥於詞句,更非如覆誦咒語般,而是掌握核心概念,真實呈現於生活各方面。 我生己盡:我生活各方面的執著之因緣己了盡 梵行己立,所作己作:各種應對行為都是清淨無染 自知不受後有:自然知道因緣盡後就不再因受而有了, 不受後有:不因受而後有 會"而後有"是因為執取三受 而破除三受的執行,主要是洞見三受無常法。 經文連結: (二三)舍梨子相應品智經第三 工商服務 快樂蘋果乾 口感像棉花糖一樣的蘋果乾,去皮卻保留了蘋果的香氣,軟綿好吃,甜甜的又有嚼勁,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https://www.naturepower.com.tw/products/dried-apples 快樂芭樂乾 一打開就聞到新鮮的芭樂香氣,一咬下去清新芭樂的香氣在口中綻放,在口中停留了很久,配上搖滾麻辣粉真是一個很棒的組合。 https://www.naturepower.com.tw/products/dried-guav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