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覺知,是修行的開始

圖片
當我們開始做早課或打坐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阻礙,如昏沉、打瞌睡、坐不住、心一直往外飄、想著之前的事或等等要處理的事,甚至引起貪、嗔心,或懷疑這樣做有效嗎? 這些阻礙,在佛教中稱為五蓋,即貪、嗔、昏沉、掉舉、疑。五蓋就像一道道關卡,阻擋著我們前進的道路。 初學者通常都會遇到五蓋的困擾,有些人覺得自己沒慧根、坐不住,就直接放棄了後面的修行;有些人拼命地壓制五蓋,結果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 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修行方式。真正的修行,應該是承認五蓋的存在,觀看它們存在,再想想看怎麼去對治五蓋。 對治五蓋需要時間和精力,我們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只有堅持修行,才能逐漸克服五蓋,取得修行的進步。 而覺知,是修行的開始。 當我們能夠覺知到五蓋的存在,並開始對治它們時,我們的修行就會走上正軌。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在修行前,做好準備: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並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如果覺得疲倦,就起來經行,經行無效,就直接睡15分鐘(一柱香),再起來做功課,如果還是昏沉、掉舉,那麼就懺悔吧!尤其是大禮拜懺悔。 **在修行中,保持正念: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不要讓五蓋帶走你的注意力。 **在修行後,檢討自己的表現: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並在下一次修行中加以改進。 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在修行中取得進步。 另外,提供經典記載如何對治五蓋的方法,這是進階版,未來阿含經也會提到,這裏先跟大家分享: 對治貪欲:不淨觀,觀察身體的醜陋,從而減少對五欲的貪愛。 對治嗔恚:慈悲觀,練習對所有眾生生起慈悲心,從而減少嗔恨心。 對治昏沉:精進觀,觀察身體的能量,從而增加精進心,避免昏沉。 對治掉舉:數息觀,專注於呼吸,從而減少掉舉心。 對治疑:信心,相信佛法、法師和自己的修行,從而減少疑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1)

圖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舍利子的大哉問: 為什麼菩薩想要在一切法等一覺一切相,必須學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應以 無住而為方便 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 這是因為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無住指的是圓滿六度般若 安住的方法則是37道品 這裏的無住是指無住心,沒有非得怎麼樣不可,而是以智慧來應對所有的事 "而為方便"方便指的是行事應對。 無捨而為方便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這裏的無捨是什麼意思?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是指用波羅蜜多來圓滿佈施嗎? 也就是用智慧來圓滿布施 或是很圓滿的去佈施波羅蜜多? 無護而為方便 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犯、無犯相不可得故 無取而為方便 圓滿安忍波羅蜜多 動、不動相不可得故 無勤而為方便 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無思而為方便 圓滿靜慮波羅蜜多 有味、無味不可得故 無著而為方便 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六度般若 無住—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無捨:布施 無護:淨戒 無取:安忍 無勤:精進 無思:靜慮 無著:般若 常見的六度指的是: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不同的翻譯名詞,容易引起不同的意相聯想,例如大般若經說安忍,一般則說忍辱,容易聯想到被別人侮辱 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應圓滿37道品 空解脫門 無相解脫門 無願解脫門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九想、十隨念、十想、十一智 有尋有伺三摩地 無尋唯伺三摩地 無尋無伺三摩地 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及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 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 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 什麼狀況下應該去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證得 一切智智 欲疾圓滿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一切有情心行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欲拔 一切煩惱習氣 欲入 菩薩正性離生 欲超 聲聞及獨覺地 欲住 菩薩不退轉地 欲得 六種捷速神通 欲知 一切有情心行所趣差別 欲勝 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作用 欲得 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欲以一念隨喜俱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 所有布施 所有淨戒

佛世界的地理觀

圖片
 以下內容整理自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八 (三十)第四分世記經 閻浮提州品第一 一日月週行四天下=千世界 小千世界= 千日月、千須彌山王、 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 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 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 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閻羅王、 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 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 中千世界= 小千千世界(1000K=1M) 大千世界= 中千千世界(1000M) 佛剎 =三千大千世界(3K X 1000M) 天的層次,由上往向下,數字為距離 (K=千由旬) 有想無想處智天--眾生邊際、眾生世界 無所有處智天 識處智天 空處智天(1,376,256K) 色究竟天宮(688,128K) 大善見天宮(344,064K) 善見天宮(172,032K) 無熱天宮(86,016K) 無造天宮(43,008K) 無想天宮(21,504K) 果實天宮(10,752) 遍淨天宮(5,376K) 光音天宮(2,688K) 梵加夷天宮----(1,344K)                     ---->摩天宮(6K) 他化自在天宮--(672K) 化自在天宮(336K) 兜率天宮(168K) 焰摩天宮(84K) 三十三天宮(42K)(四天王) 須彌山王 大地深168K,水深90K 風深64K 須彌山入海深84K,高出84K),四面的四埵高(0.7K) 上階寬(20):喜樂 所居 中階寬(40):持鬘 所居 下階寬(60):伽樓羅足 所居 須彌山王 北面:欝單曰(10K),方形,天金所成 東面:弗于逮(9K),圓形,天銀所成 西面:俱耶尼(8K),半月形,水精所成 南面:閰浮提(7K)南狹北廣,琉璃所成 欝單曰大樹王:菴婆羅(高100,幹7,葉50) 弗于逮大樹王:藍浮 俱耶尼大樹王:斤提,下有石牛幢 閰浮提大樹王:閰浮提   金翅鳥王及龍王樹-->俱利睒婆羅   阿條羅王樹-->善畫   忉利天樹-->晝度 須彌山邊的山(84K):伽陀羅(42K) 再過去的山(2K):伊沙陀羅(21K) 再過去的山(21K):巨陀羅(2K) 再過去的山(2K):善見(6K) 再過去的山(6K):馬食上(3K) 再過去的山(3K):尼民陀羅(1.2K) 再過去的山(1.2

神通信服? 還是法信服

圖片
 一般人都想見神通,信服神通,如果沒有神通就不想學法了。這種現象不是只有今天才有,原來在世尊時代就有了。 有一位叫善宿的人,他說如來沒有為我現神足變化,所以我不跟他學習了。 世尊聽到後,問這位善宿: 你曾經對我說,請我為你現神足變化,你才要跟我學法嗎? 還是我跟你說,請你跟我學法,我變神通給你看? 想當然,都沒有,這位善宿又搬了許多藉口,說了許多理由,最後捨戒就俗。 其實世尊在他面前現了許多神通,例如預知了兩位外道命終,但是善宿看不懂這就是神通,一心想看更神妙變化。 人,就是想看自己想看的,而沒辦法如實的去觀察理解世間萬物,然後學習解脫之道。從古到今,大家都想看神通變化,就不願意老實學佛,得出離之道。 參考經典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一 長阿含經第十五經 (一五)阿㝹夷經第十一

讀經態度偶得

圖片
 從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九)第二分眾集經第五開始 覺得這是個名詞集合的經,心裏覺得沒什麼好念的,然後接連三經都是如此,因而用一種散漫、隨意讀的態度翻閱,因此,沒有認真的的一字一句的讀。 心,因此而浮浮,什麼經也讀不進去。 直到一個月後,有天早上,突然想耐著心,把這三經 (九)第二分眾集經第五 (一〇)第二分十上經第六 (一一)增一經第七 一字一句的讀,心,才終於定了下來。 一開始是自己發願想要把四部阿含讀過一遍,沒想到讀到我慢狂妄,真是不讀還比較好。 這麼熱的天,一字一句慢慢讀,不趕進度,慢慢讀過,不只讀經文,也讀自己的心。

乘機而起,順勢而為

圖片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美麗的自然寶森林裡,有三位好朋友,他們分別是聰明的烏龜王博士、活力十足的翠鳥小藍和喜歡到處旅行、現在已經成為一位著名的Youtuber的白鷺絲城城。 有一天,烏龜王博士、翠鳥小藍和白鷺絲城城在一起談論關於乘機而起的議題。 烏龜王博士:「你們知道嗎?《孟子》裡有一句話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意思是即使你有再好的創業主意,也不如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出手。同樣的,即使你有再好的工具和資源,也不如等待時機。」 翠鳥小藍點頭若有所思的說:「喔~~難怪北大哲學系的教授張祥龍會說:中國人所說的「時」不是固定的時間,也不是固定的日期,而是「時機」的時。中國對於時間的觀念和西方不同。」 白鷺絲城城:「那我們究竟如何知道什麼是合適的時機呢?」 烏龜王博士笑著回答:「《尚書》裡有句話"敕天之命,惟時惟機",而《易經》裡的"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說的都是各種勢力變化帶出的時機。」 烏龜王博士繼續解釋:「在現代天文物理領域,這些觀念被非常重視。例如,想要向火星發射一個探測器,並非隨時都可以進行。火星和地球的公轉軌道和周期都不一樣,這意味著火星到地球的距離有時候特別近,有時候特別遠。你希望走一條最省力的路線,那會是怎麼樣的一條路線呢?」。 翠鳥小藍搶著回答:「最省力的路線是順著地球公轉的慣性把探測器‘甩’出去,等飛到火星軌道的時候,正好跟火星在那裡匯合。」。小藍用計算機算了一下接著驚訝的說:「而這個規律是每780天才有一次。」。 烏龜王博士:「沒錯、沒錯!」。他繼續補充說:「如果要發射太空探測器去探索太陽系其他行星,最好沿路借助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引力,飛出太陽系,那麼每176年才有一次,人類己經在1977年利用過這個機遇發射旅行者號了,下次的機遇是在2153年。」。 「哇!要那麼久!」白鷺絲城城驚嘆道。 翠鳥小藍說:「我知道了,之前博士說《易經》都講究"知機",就是變化最微妙的然後動於無形而得機得勢之處。」。 白鷺絲城城:「這聽起來時機真的非常重要!」 烏龜王博士:「沒錯!不管是運氣、努力、聰明才智,知道什麼時候是最合適的時機才能乘機而起。AI來了,你們準備好乘什麼機而起了嗎?」 翠鳥小藍和白鷺絲城城對視了一眼,然後一起說:「我們準備好了!」

四禪隨想

圖片
 一禪: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對於慾望念頭有覺,然後觀察欲望的流轉變化,最後會遠離生出喜樂的欲望 例如:想看A片,觀察這個想看A片的慾望,這慾望的興起流轉變化,最後,就不會想要看A片,遠離了看A片的那種喜樂衝動 二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歛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慾望離去後,內心平靜安祥,不需要特別去觀察念頭的起伏變化,而安住於心(歛心專一),享受安定所產生的喜樂。 三禪:捨喜守護,專念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 功夫再深點,不需要用力守護這個心讓它專念不亂,而能隨時隨地的讓心念平靜的生活,而且享受這種平靜的生活。 四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 擴大到對治生活的六塵,不會生起苦樂憂喜之心,凡事平靜以對。 比丘 財寶豐饒:修習四無量心 威力具足:如實知四聖諦

你所不知道的:鄭成功

圖片
你所不知道的:鄭成功 要講鄭成功之前,要先講一位尼可拉斯老大(Nicholas Iquan,而lquan在閩南發音就是老大的音思)。 這位尼可拉斯會說:中文、日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 他和兒子一手打造了北從日本海,南到麻六甲最強的海上強權,經過他控制海域的所有商船,都要交保護費給他,否則,就直接搶。 例如在1633年,尼可拉斯老大在金門海戰中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要知道,在大航海時代,當時的荷蘭可是有海上馬車伕的稱號,此後30年間,荷蘭從沒在這片海域佔過便宜。 他們的武裝部隊有多強呢? 根據日本人研究,他們有20萬人,而且很國際化,這支軍隊有漢人、日本人、朝鮮人、東南亞人、歐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等。 而要養這麼龐大的武裝部隊,錢,從那裏來? 尼可拉斯家族成立了一個控股公司,底下設有十家公司:山五商和海五商。 山五商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負責在大陸內地採購貨品並運到福建沿海。 海五商分為仁義禮智信五行,負責把貨物賣到海外去,而且把商船分為東洋及西洋兩條路線,東洋負責日本、朝鮮、台灣的貿易,西洋則負責泰國、馬拉西亞、印尼及歐洲貿易。 根據日本人的考據,這十家公司每年的營收大約是白銀580萬兩,而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全球收入不到450萬兩。 後來,尼可拉斯和他兒子在政治上意見不同,彼此選不同的戰隊, 這位尼可拉斯就是鄭芝龍(因為他跟葡萄牙人信了天主教,Nicholas是他的教名),兒子就是鄭森—鄭成功。 鄭芝龍被清朝帶去北京後,鄭成功花了兩年時間,才全面接掌CEO位置。 後來,清朝實施海禁政策,從山東到廣告,沿海五十里內,不能有任何居民,不准出海,等於對這位青年CEO實施了經濟封鎖。 此時,海五商的西洋線建議:南向政策,仿洋人建立殖民地的方法,向南佔領台灣、呂宋島,廣積糧、緩稱王。 這時候,剛好有一位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擔任翻譯及會計工作的何斌,來投靠鄭成功。 他向鄭成功說:「臺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攻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同時獻上臺灣地圖,以及水路變化。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此不贅述。 在這同時,其實鄭成功集團也計劃著攻取西班牙所佔領的呂宋島,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

恭祝 觀世音菩薩聖誔

圖片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誔(農曆2月19) 恭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迴向諸有情共成佛道 順便也來聊聊"心經" 目前大家所誦讀的心經是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全經260字,文雅又有韻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譯本。 而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是因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而來的神妙之作。 我們查看之前的譯本,如鳩摩羅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開頭就是:觀世音菩薩,因為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比唐太宗早生200年,所以沒有所謂的避諱問題。 根據林光明先生《梵藏心經自學》一書的說法,至清初為止,漢譯《心經》共有22 個版本。而現存於《大正藏》第八冊中僅見七種《心經》漢譯本,其中四譯已失傳。 拜現今網路發達,很容易找到其他語言版本的心經,如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以我個人經驗而言,參照英文版本,比較容易避開上"國文課"的感覺。 最後,附註一下: 在民間,觀世音一年三大節日 2月19日:聖誔 6月19日:成道紀念日 9月19日:出家紀念日

中阿含課經完成記

圖片
 中阿含經至今天2023.3.6課經完畢 六十卷222經 自2021.12月開始課經 中間學習成長很多,但對經文中很多[校勘]ⓐ、ⓑ、ⓒ...覺得很煩,例如常見: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靜」,宋、元、明三本作「靖」...等等。 一直到今天課經完畢,看到僧人道慈在筆受完成後,寫了一段「後出中阿含經記」附於最後,他說這個版本與一開始的釋法師曇摩難提的版本,「名類多異舊」,如果改新的名詞用法,「則懼失聖旨」,但用了舊有名稱,一般人可能又看不懂,於是他將有出入的地方,「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以示於後」,讓後讀經者,得知異同。 他更希望未來能夠:「脫遇高明外國善晉胡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 就是希望未來有能通曉雙方語言的人,能夠把這些經再加以補正。 看到這裏,獅子吼不就正在做這件事!升起油然的敬佩,三稱 本師釋迦牟尼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刧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有興趣課頌中阿含經的法友,這裏可以參考 中阿含經 (buddhaspace.org)

翠鳥。魚狗。釣魚翁

圖片
 「釣魚翁」這是小時候用台語對翠鳥的稱呼,我猜想先民看到翠鳥會靜靜的停棲在水邊的樹枝或是石頭上,等待魚兒現身,彷彿一名垂釣者,一旦鎖定獵物後,翠鳥便會以直線俯衝的方式,衝入水中捕捉魚類,再飛回原地享用。 翠鳥也因為愛捕魚吃,牠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魚狗」,而這個名字竟然在明朝時候就有了。 李時珍《本草綱目》 第四十七卷禽部, 魚狗 此即翠鳥也,穴土為巢,大者名翠鳥,小者名魚狗,青色似翠,亦有班白者,俱能水上取魚。 這是今天拍到的翠鳥捕魚,而版畫則來自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所繪,對照今天拍的翠鳥,李時珍觀察真的很細微。

繡眼畫眉

圖片
 繡眼畫眉 別看不起這不起眼的小傢伙, 牠可是台灣特有物種, 頭部灰色,具有白色眼圈,上半身是橄欖色,下半身是黃色至棕色。大小比麻雀還小隻,分佈範圍很廣,從低海拔至高海拔林中都有其蹤影,喜歡群體行動,而且常和其他鳥種混群行動,如山紅頭、綠繡眼或青背山雀...等,而且一旦遇到危險,常常率先發出警戒聲,是群體中的領導鳥種。 據說:在原住民有許多部族會以繡眼畫眉當「鳥卜」,如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鄒族、邵族以及排灣族等,他們用繡眼畫眉的叫聲次數、及發音位置,來占卜吉凶。當繡眼畫眉順著路的方向直飛就是吉掛;但若牠橫越道路或是在族人面前慌亂飛跳就代表不吉利,所有行動都要取消。 想聽聽看牠的聲音,連結放在留言區內 另外, 那天我拍牠的時候,是順著路方向直飛喔,把這吉兆送給各位好朋友。 繡眼畫眉的鳴唱聲 https://macaulaylibrary.org/asset/172384511

二月初二。土地公生。龍抬頭

圖片
 二月初二。土地公生 今天如果去各地土地公廟,會發現熱鬧非凡, 尤其做生意的,都會特別隆重拜拜,祈求一年豐收順事。 而如果對命理風水擇日稍有涉獵的,又會聽到另一句:二月二,龍抬頭 十幾年前剛聽到這句話時,實在搞不清楚意思,查了Google也都是望文生義、穿鑿附會之說,例如在華北地區就傳說:去年雨水停後,龍王休息,今年此時睡醒起身上天,準備下雨(冬天下雪,不歸龍王管)。看看節氣,二月初二通常落在雨水與驚蟄之間,春天來了,當然也該下雨了。 最近翻閱一本天文學的書 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揭秘 才解開了這個謎團 中國古代天文學,把天上的星星畫成28星宿,然後再依東西南北分成四大類: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而龍抬頭就是: 象徵龍頭的大角和角宿兩顆星星,在黃昏時候從地平面升起,也就是春天的來臨。 這種以觀察星相當曆法的,中外古文化皆有,例如在古埃及時代,當天狼星破曉之時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的話,就代表著尼羅河將要氾濫、帶來大地肥沃的泥土、讓人們得以農作。這一天約略是現在的夏至,也因此天狼星被拿來作為古代埃及曆法的標準,作為新一年的開始。 有意思的是,一樣對農業重視的古中國,是否因此把這天訂為土地公生呢?

斷五下分結的方法

圖片
 斷五下分結是三果聖者的標準,這一世結束後就不再生於欲界,將在天界證得涅槃。 而五下分結: 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 貪欲、 瞋恚。 該如何斷呢? 在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第(二〇五)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 世尊為阿難尊者說明 斷五下分結的方法 1.不為欲所纏 2.不為恚所纏 3.不為身見所纏 4.不為戒取所纏 5.不為疑所纏 世尊接著說: 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 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這一經對於想證到三果的人而言,是很清楚的方法論,而且斷五下分結後,再依禪定,一禪、二禪、三禪....一直上昇進去(昇進得止息處)。 可見三果以下未必需要很強的禪定,所以才會有心解脫與慧解脫的不同,每個人的福德、因緣、根器不同之故。 參考經文: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二〇五)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第四